(一)祛外风、熄内风每需兼顾
无论外风从表及里,内风从里及表,总需兼顾合治。祛风药主要用于外风所致的肢体经络病变,熄风药主要用于肝风内动,昏仆痉厥,头痛眩晕等症。但内风多伴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故两法常需参合用之。特别是卒中后的恢复阶段,后遗经络病变者,尤须以祛风通络为主,改善营、卫、气、血的运行,促进肢体经络功能的恢复。羌活、防风、白蒺藜、秦艽、豨莶草、僵蚕、全蝎、地龙等,均为常用的祛外风药物。
(二)凉血通瘀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则
对于中风而言,瘀热阻窍既可以引起出血性中风,也可以导致缺血性中风,两者的病机有密切的内在联系,可以兼夹转化。本为缺血性中风,若血脉瘀热未能及时清解,进一步可导致瘀热动血,脑络损伤,络破血溢,而致出血之变;出血性中风瘀热壅盛,阻滞血脉,也可同时引起缺血之变。因此,出血和缺血共存的混合型中风,临床亦可见。
中风凡符合瘀热阻窍证候者,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,中风急性期,病危势急,治当急挫病势,故应泻其实热,通其瘀滞。
针对瘀滞阻窍的基本病机,给予凉血化瘀,通泻瘀热。血分瘀热治以甘寒凉血,苦寒清热,凉血则血自清,清热则血自凉,二者相辅相成,既可使血中之热不致煎熬营血成瘀,又能防止瘀郁生热,阻断瘀热化火、生风、酿痰之病理变化。同时凉血清热对已生之风、火、痰也有直接清除作用,故凉血清热,直折病势,可以宁血止血,并有助于防止继发性动血。
通瘀可清散脑中有形之蓄血,以免酿化郁热,瘀热相行,起到醒神作用;同时通脉散瘀可以畅通周身血行,孤立热势以免血与热结,损伤正气,耗伤阴津,血瘀稠浊;亦可通下瘀热,釜底抽薪,以顺降气血。总之,凉血与通瘀联用,凉血止血而不留瘀,通瘀散血而不破血、动血,有别于当前活血化瘀、破血逐瘀、清热泻火三法。
(三)通瘀泄浊是中风急性期逆转病情的有效方法
中风急性期,虽多为血随气逆,瘀热上冲,肝风痰火升腾所致,但与热结阳明、腑热上蒸密切相关。因阳明胃肠专司气机之通降,若机体气机升降逆乱,阳明通降失司,热结于里,既可成为发病的主导因素,亦可成为促发或加重因素。
通腑泄浊可以釜底抽薪达到上病下取,以下为清顺降气血,平抑肝风痰火上逆之势,清解血分瘀热的目的,通腑法不仅适用于中腑证,对于中血脉亦有预防阻断发展作用,对中脏之阳闭证,也有泻热开闭作用,使邪有出路,此即“脏病以腑为出路”之意。同时,本法虽为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法,但在恢复期若具有腑实证者,仍可按辨证原则用之,特别注意通腑不同于一般单一的下法,必须针对中风不同病理特点,采用不同的具体治法。
若燥热里结,腑浊上蒸,治当通腑泻热,用三承气汤加减;热闭心包明显,可用牛*承气汤泻下与开窍并进;若气血上逆,肝阳化火,痰火壅盛,上蒙清窍,治当降火遂痰,用礞石滚痰丸加玄明粉、全瓜蒌、竹沥;痰涌气憋,肢痉抽搐,加用猴枣散清热化痰熄风;若瘀热上冲,肝阳暴涨,阳升风动,瘀热阻窍,治当清热化瘀,通腑下结。用《温疫论》桃仁承气汤驱逐瘀热;瘀热闭滞窍络,神昏较深者加用犀珀至室丹。
(四)补阳还五汤适用于气虚血瘀证
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,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,但临床以气虚血瘀之偏瘫为宜。方中重用*芪以加强补气行血功能,但*芪甘温,有风阳痰火者,服之更助痰火上炎,故肝肾亏虚兼有痰热者应忌用。